监管规范剑指“魔方业务”

2023-11-10 09:41:00

11月6日,针对短期健康险,监管部门连发两份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进一步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经营,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短期健康险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此外,不得违规通过批单、批注等方式随意更改产品的保险责任。

业内相关人士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此次规范短期健康险业务剑指“魔方业务”,严禁销售误导。

警惕“魔方业务”风险

所谓“魔方业务”,指的是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来获客,进而引导客户“升级”保障或投保其他保险的行为,通常发生在互联网平台。

例如,从各大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小程序中,经常弹出一些“低价购”页面,声称每月只需要支付两三元的保费就可享受百万元保障,点进页面后发现该产品免赔额设定为10万元,报销比例30%,很多人觉得可以接受就会输入信息选择投保。

然而,一旦投保,一个“升级界面”就会跳出来,特大号字体提醒投保人刚刚购买的产品免赔额高得离谱,报销比例太低,只要点击升级按钮,就能获得真正的百万医疗险保障:仅1万元的免赔额,70%以上的报销比例,很多特药费用也能报销。然而,这样的升级并非免费,每月需要支付二三十元甚至更多。如果没有升级,就会接到销售人员的推销电话。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魔方业务”2022年下半年开始兴起,量级不断增大,风险也不断显现。一方面,造成消费者相关投诉增多,损害健康险的声誉,导致消费者对保险业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造成保险公司退保率提升,影响健康险业务开展。

对此,《提示》明确,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承保的业务,投保人完成单个产品投保流程后,保险公司要明确告知其投保流程已完成。不应使用“保障完善”“产品升级”“保障提升”等词汇,不当引导投保人进行新的投保或保全动作。同时,不得隐藏或以电话回访、客服跟进等方式变相隐藏退保、保全等入口,确保退保等服务过程流畅、无障碍。

保险销售端是规范重点

“魔方业务”存在诱导销售、信息披露不当等问题。因此,保险销售端是此次《通知》《提示》规范短期健康险业务的重点。

《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销售人员队伍建设、行为管理和信息披露。在销售产品时,应当将保险责任、退保约定、保费缴纳方式等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告知消费者,宣传用语应当易于理解。

根据《通知》,短期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免赔责任、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内容是产品的重要保险责任,不得违规通过批单、批注等方式进行随意更改,其他保险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消费者做好提示工作,严禁销售误导。

《提示》进一步要求,在销售时应对产品的免赔额、免赔责任、赔付比例、退保约定、保费缴纳方式等重要内容向消费者进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以及“低至(最低)”“起”“高至(最高)”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魔方业务”主要是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及相关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方式销售。

《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应当实现理赔、投诉等服务入口全面在线化,要以显著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在线保全、退保等服务入口,并向消费者提供在线咨询、问答等服务功能,确保消费者可在线查询相关业务的办理进度。

要立足真实健康保障需求

近年来,人们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认识日益增强,保险公司的商业健康险业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财产险公司,短期健康险已成为非车险业务的第一大险种。不过,这类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0元购”“药转保”“魔方业务”等违规问题。

《通知》指出,近期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存在产品设计不审慎、销售管理薄弱、客户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短期健康险业务经营,《通知》明确,各保险公司应当立足于消费者真实的健康保障需求,科学开发设计产品,合理确定产品责任。产品定价应当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基础确定各期保险费率,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

《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业务经营情况回溯,建立健全业务品质与销售费用关联机制,及时对产品定价发生率等精算假设进行回溯调整,确保产品设计公平合理,保证业务经营可持续。

此外,《通知》提到,监管部门将持续关注和监测短期健康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对产品设计存在明显漏洞、引发投诉较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机构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