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5-11-30 21:47:26      点击:

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正式发布《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出席会议并启动指数发布仪式,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中保协会长朱进元、平安养老险董事长兼CEO杜永茂等出席发布会。《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 59.7分,接近评价基础标准。这意味着,目前的状况基本满足城市职工养老储备要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据了解,“职工养老储备”指的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已经积累和将要积累的用于养老目的的各种权益、现金流和资产,反映城市企业职工为自己退休后生活所进行的储备多少。此次指数研究的问卷调查包括了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共计36个城市的城镇企业单位职工,不包括五类人员:一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职工,二是自由职业者、个体户或受雇于个体户,三是在校学生,四是待业或失业人员,五是退休人员。

朱进元表示,养老储备指数不是首次发布,2013年由平安养老险独家进行调研,发布的指数是60.6,这次发布的指数是59.7,从绝对数字上看是有所降低,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2013年这个指数由平安养老险作为主办单位,主要使用第三方机构做相关调研。去年开始,相关指数研究项目由保监会指导,中保协牵头,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平安养老险成为支持承办单位。

朱进元说:“我们对这个指数研究做了一些调整。定位上进一步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决策思考、关注社会需求、关注民众问题。方法上也做了调整,中保协调动了全社会在社保领域、养老领域顶尖机构和专家学者,在整个指数的测算过程中,多部门参与,使这个指数更具合理性。虽然绝对数据有所下降,但整体结构是上升的。因为从这几年看,国家更加关注职工的养老问题,更加意识到要加大政府投入,企业也要加大投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一数据与标准100还有很大差距,但也意味着上升空间很大、潜力很大。”

《报告》认为,在过去几年,基本养老保险从制度上已经全覆盖,而且参保人数在持续增长,离真正全覆盖(应保尽保)的目标越来越近,当然难度也越来越大。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59.7,接近评价基准第三档,其中充足度、稳定度和认知度指数值分别为59.262.656.6。上述数字意味着,我国构建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保三支柱模式仍然不相协调。

《报告》发现,未覆盖人群主要集中于30岁以下的年轻职工,比例达20.1%。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每5个人中就有1个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这一年龄段未参保人数占全部年龄段未参保人数的70.9%。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应该向这些人倾斜,进一步提高年轻人的参保覆盖率。

引起关注的是,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和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来提高职工养老储备水平,但职工最期望企业增加工资,支持率为71.3%。其次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和足额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支持率分别为52.9%51.7%

对于以上问题,杜永茂建议:“目前,我国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体系就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养老体系。提升职工养老储备可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大幅增加企业提供的或个人自行购买的各种商业性保险和年金产品。二是重构家庭大类资产配置,降低银行储蓄和不动产偏好。更为关键的是,要在现代保险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全社会福利观念的根本转变,不能再过度依赖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应尽快倡导并形成市场福利主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福利体系和制度架构。”   

                                                                               (康民)